近日,安次區首屆“村戲”擂臺賽在仇莊鎮西得勝村文化禮堂舉辦,來自全區各鄉鎮(社區)的105名參賽選手同臺唱戲,為當地百姓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說到文化禮堂,就不得不說該禮堂的投資建設者——安次區秧歌協會會長王秀玲。王秀玲今年70歲,每逢重大節日,她都會帶著隊員組織文藝演出。談起為何堅持做這件事,王秀玲感慨:“我曾不止一次與文藝夢想擦肩而過,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一定要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上學時,天津的一個戲曲學校幾次來我們學校招生,因為家庭條件原因,我錯過了機會。”王秀玲說。高中畢業后,她自學了京劇,并通過了廊坊評劇團的考核,卻沒得到父親的支持。“父親希望我考大學,畢業當老師。”如父親所愿,王秀玲后來成為原仇莊鄉一所中學的老師,工作之余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文藝夢想。
之后,她漸漸有了空閑時間,秧歌這項文藝活動也逐漸走進她的生活。“身邊有很多喜歡秧歌的朋友,2016年我就有了組建秧歌隊的想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秧歌協會成立,當時就有600多人加入。”王秀玲說。
秧歌協會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村民們以前農閑時節無所事事的狀態。秧歌扭得帶勁兒、小品演得生動、歌曲唱得響亮……一個個喜慶的節目,一場場精彩的演出,給大家帶來了歡樂。
目前,秧歌協會已有成員1000余人,有幾十支舞蹈小分隊。協會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更大的排練場地。為解決場地問題,王秀玲決定自己和老伴兒出資,在村里建一個禮堂。“我把想法一說,就得到了老伴兒和孩子們的支持,心里也有了底氣,這讓我在追夢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2018年春天,禮堂開始建設,從選址到開工再到裝修,王秀玲夫妻倆全程參與。目前,禮堂已經投入使用。每周日下午是固定排練時間,秧歌協會各小分隊隊長和隊伍中的骨干都會聚在禮堂排練節目,農閑或者工作之余,隊員們也來這里練習。
談起自己的付出,王秀玲說:“為了集體的發展,隊伍里的每個人都在默默付出。我們還積極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讓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文化養老,我們樂在其中。”(記者 張歡)
冀公網安備 131002020006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