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進一步提升安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傳承非遺之美,由安次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安次區文化館承辦的“2023年安次區非遺進鄉村”活動,特邀請非遺項目后屯旱船會和北馬莊小車會于2023年9月27日至9月29日,走進安次區碼頭鎮后屯村為廣大村民進行了現場展演。
安次區后屯旱船會起源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表演期間,旱船會中的歌者角色尤為重要,因為習之困難,需從十幾歲培養訓練。旱船會的傳承,每一代傳習有二三十人,學成者寥寥無幾。目前,上一代傳承人中,只有83歲的高仲平還能演唱全部曲目。2016年,旱船會被列入廊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北馬莊村小車會是從老安次縣引進的,又發展為河北梆子劇團,受過多位老藝術家指導,不斷發揚壯大起來的。從1982年國家恢復文化產業后,復生當時由北馬莊村人以鑼鼓點為打擊樂,人物表演行式為主分為六到十對的人物表演。北馬莊小車會歷盡滄桑,傳承數十年,從2000年又重新置辦服裝道具組建起來,在本村新老會員的齊心協力下把傳承幾十年的北馬莊老會小車會打造的有聲有色。
通過此次活動,讓村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零距離接觸,體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進一步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承與發展,體現了非遺扎根民間、回歸生活的本質意義,更好地促進了非遺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