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刷樓體外墻,增設照明設施,拆除公共區域臨建,安次區南苑里小區煥然一新,還有一些老舊小區增加了黨建墻體彩繪、增設了充電站和休閑設施……今年以來,隨著城市更新行動穩步實施,我市以“繡花功夫”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改”出城市新風景,“改”出幸福新生活。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既是百姓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更新建設中的“民生大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已連續多年將其列入民生工程,分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改造提升,著力補齊老舊小區在設施、服務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為廣大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我市繼續高標準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積極探索創新物業管理機制,全面提升群眾人居環境質量。2024年,我市完成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9個,改造總建筑面積57.75萬平方米,惠及居民5787戶;全市累計實施改造老舊小區934個,涉及居民13.02萬余戶。兩組數據,顯示出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實打實的工作成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隨著家園“精彩蝶變”而“原地升級”。
順應群眾新期盼,“改”到百姓心坎上。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傾聽群眾呼聲、順應群眾期盼,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體現。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最終目的是讓居民滿意。老舊小區怎么改?居民想法很關鍵。我市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暢通公眾參與機制,讓居民在小區改造中“唱主角”,全過程參與改造方案制定、項目監督管理和長效維護管理。這些措施,增強了居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提高了改造的質量和效率,使改造后的小區更加貼合居民實際生活需求。據河北省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意愿統計系統數據顯示,已改造完成的老舊小區居民滿意度均達到90%以上。
改造有“里”也有“面”,“住有宜居”更幸福。提及老舊小區改造,許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對小區房屋外立面的翻新。其實,這并不全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除了表面的美觀,更要重視整體環境的改善和社區功能的升級。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的維修加固必不可少,綠化景觀提升、增設停車位、建設休閑健身設施等同樣重要,水電氣暖、通信、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社區養老托幼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智能安防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完善也要統籌兼顧……在改造過程中,我市聚焦居民所需、所急、所盼,以全面解決老舊小區建筑物和配套設施破損老化、市政設施不完善、環境臟亂差、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目標,從安全問題、居住功能、環境治理三方面重點推進。既改“里子”又換“面子”,一個個老舊小區褪去舊顏,重綻光彩,居民也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多方參與引“活水”,“眾籌”籌出新氣象。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點多面廣,通常會遇到改造需求多、資金缺口大等問題。如何拓展資金籌集渠道,為老舊小區改造注入更多“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政府、市場、市民多元參與,共聚合力。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設立專項改造資金,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老舊小區改造的信貸支持,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物業服務企業、專業運營機構等社會力量以投資、參股、合作等方式參與改造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積極發動居民自籌資金,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引導居民合理承擔部分改造費用……我市積極探索多元化資金籌集渠道,以“眾籌”解“眾愁”,匯聚新動力,籌出新氣象,老舊小區刷新顏值、實現“逆生長”。
城市更新,難不在“新”,在“久”;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唯有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才能把這項涉及面廣、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好事辦好。當前,2025年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籌備工作已全面啟動,明年我市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8個,總投資約1.75億元。各級各相關部門將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導向,從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法、破解工作難題,扎實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努力交出一份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
冀公網安備 13100202000673號